近日神机策,为提振市场活力,广州在优化房地产政策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6月13日,广州市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要“有序减少消费限制。优化房地产政策,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这似乎是释放出了一个强烈信号:一线城市的政策风向,可能真的要变了。
广州这招绝非心血来潮。早在去年,这座城市就已经悄悄试水松绑政策,如今不过是把\"窗户纸\"彻底捅破。更重要的是,此时出手,既是救市,更是自救。
我们细看广州这步棋就会发现,这绝非简单的政策调整,更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地方财政的饥渴,也照见了中国经济的暗伤。大家知道,广州对土地财政依赖度非常高,在如今这一波操作的背后,极有可能是钱袋子出了问题。
近几年整个的国际经济形势都不好,欧美日等为拉动经济疯狂向居民和企业“撒钱”,唯独我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更致命的是前几年美国金融战镰刀挥下,资本外逃导致市场严重受挫。虽然只是短短几年的时间,但私营部门现金流如退潮般净流出,企业断臂求生,家庭节衣缩食,各种“消费降级”。如今民间不是缺投资和消费的机会,而是缺钱——口袋里没有真金白银,再低的利率也撬不动冷冻的需求。
现在很多人将中国经济现状类比日本,事实上两者本质上完全不同。日本是资产负债表崩盘后的长期萧条,而我们是被困在了“现金流量表危机”的暴风眼里:企业内卷利润极度压缩,居民消费畏首畏尾,产业升级推高债务……所有矛盾都指向同一个死结:现金流出现了问题。
从这个视角来看广州的这次救市政策,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政策看似猛烈,实则仍是“无水解近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大规模输血居民收入,仅靠放松限购就像给重病患者贴退烧贴,治标不治本。当然,政策的放松可能只是个前提,后续也不排除其他相关措施陆续落地,对此我们仍需持续关注。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老百姓口袋里没钱神机策,经济发展预期没有真正向好,那再花哨的政策都不过是旱地行舟。
回顾过去,在经济发展相对比较乐观的时期,限购松绑、利率下调,哪一次不是立竿见影?因为那时候民间不缺钱,缺的是投资机会。可如今呢,企业内卷、内需疲软,老百姓的现金流早已千疮百孔。楼市不是独立于经济的空中楼阁,当微观经济陷入负反馈循环,房价再低、政策再松,也很难激起浪花。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多次分析过,就我们的现状而言,救市的药方其实很明确:一是开闸放水,把真金白银注入居民家庭,用全民福利托底消费。二是拉升资产价格,主要是房地产和股市,用财富幻觉刺激居民钱包。
就拿广州来说,政策松绑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楼市能否企稳,还要看供需关系是否健康,居民收入预期能否改善。最为关键的是,若没有流动性支持,顶多换来两三个月的“回光返照”。
而如果真是这样,那更令人忧心的实际上还是地方财政的困局。
如果土地收入锐减,一时之间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那地铁、环卫、教育等公共开支谁来兜底?会不会全体居民共担涨价?发达国家靠房产税“细水长流”,我们靠土地出让“一锤子买卖”。如今买卖做不动了,公共品的涨价几乎已成定局。广州这轮刺激若无效,下一步或许不排除公交票价上涨、垃圾处理费飙升……
所以我们常说,楼市低迷只是表象,深层危机在于居民资产负债表受到重创。政策可以短期托市,但治本之策永远是修复民力。
而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实际上现在我们正卡在一个尴尬的齿轮上,一边要维持世界级基建和城市运转,另一边钱袋子的窟窿却越撕越大。后续拿什么补?钱从哪来?要么靠土地财政,要么靠房产税,要么靠举债。可现实是,土地卖不动了,房产税不敢收,地方债已经堆成山。
于是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不往居民口袋里塞钱,内需就起不来;内需起不来,资产价格就趴着;资产价格趴着,老百姓就更不敢花钱。这么转下去,经济这台机器迟早要冒烟。
楼市曾是中国人最信赖的财富保险箱,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有人说早该捅破这个泡沫,可他们忘了问:泡沫破了,里头的真金白银怎么办?美国次贷危机时,华尔街宁可被骂“救市无耻”,也要撒钱托住房价。不是资本家良心发现,而是他们比谁都清楚中产家庭财富蒸发引发的连锁反应远比楼市泡沫破裂更可怕。
这几年我们一边摁住房价,一边指望消费和科技突围,放在大国博弈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种做法和逻辑没有错。但事实是,这套模式真正落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短期内我们仍需要房地产市场的助力,才能更快地走出通S。
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需要一个“财富容器”。过去是楼市,现在楼市被按住了,那总得有个替代品吧?股市?大A要是能像美股那样十年长牛,自然没人死磕房子。实体经济?成本涨得比利润快。新兴产业?多数人连门槛都摸不着。
说到底,经济不是道德判断题,而是算术题。你可以不喜欢房地产,但不能否认它曾经托住了内需、稳住了地方财政、撑住了居民资产负债表。如今,我们面临的选择很简单:要么找到新容器,要么重新激活旧引擎。如果两者都做不到,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购买力一点点蒸发。后续等到弱美元周期启动,外资回流美国,我们会不会又被迫回到老路?答案或许不远了!
熊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